思考逻辑的认知I
——顶级高手拆解问题的4层逻辑
一、撕开表象的4把手术刀:事实、观点、立场、信仰
事实
- 本质:能被监控录像记录的客观存在
- 职场案例:
- 表象争论:“用户留存率下降是你的责任!”
- 事实核查:数据平台显示3月留存率环比下降8%
观点
- 本质:个人认知滤镜下的主观判断
- 反杀话术:“我理解这是您的判断,能否分享下依据的事实?”
立场
- 本质:利益坐标系的自我保护机制
- 识别信号:频繁使用"我们部门/你们团队"等阵营化表述
- 破局策略:
复制
不要说:“你这样维护下属不合理”
改为说:“如果站在公司整体ROI角度,您觉得哪种方案更可持续?”
信仰
- 本质:自洽的思维操作系统
- 危险红线:在宗教/价值观议题上与同事争对错
- 管理应用:阿里"中供铁军"用共同使命替代信仰冲突
二、警惕思维注射器:为什么+观点=慢性毒药
- 经典话术陷阱:
- “为什么90后员工都不愿意加班?”
- “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就是打不过竞品?”
- 解构方法:
- 逆向追问法
- 对方:“为什么新功能用户不买单?”
- 你:“在您看来,‘用户不买单’具体指哪些数据表现?”
- 逆向追问法
- 归因校准表
表面归因 | 本质归因 | 案例验证 |
---|---|---|
“用户太挑剔” | 需求洞察颗粒度不足 | 某SaaS产品通过细分用户画像提升付费率35% |
“市场环境差” | 价值主张不清晰 | 疫情期间某高端民宿推出"城市隐居计划"爆满 |
三、辩论高手的降维打击术 |
- 反常识认知:
说服对手≈赢得战争,说服观众≈占领土地
- 3步重构战场:
- 概念重定义
- 对方:“数字化转型就是烧钱”
- 你:“您提到的’烧钱’是否指XX项目ROI未达预期?我们定义的数字化转型本质是建立数据决策能力”
- 共识锚点法
- 在分歧中植入共同目标:“我们都希望降低客户投诉率,区别在于…”
- 隐喻降维
- 把技术争议转化为生活常识:“选云服务就像买房,自建机房是毛坯房,IAAS是精装修,SAAS是酒店式公寓…” 四、从菜鸟到本质洞察者的系统思维 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,我们看到手表的指针在转动,拨动指针,停止的指针又会动起来,我们观察到的这些都是表象,它为什么转,是通过什么方式转的,这是基于规律背后的系统。我们只有从系统去理解,才能直接的从本质上解决问题。
- 概念重定义
- 系统=要素 x 连接关系,识别系统里有哪些要素和连接关系是很重要的。
- 要素即组成事件的的各元素,看到的指针、齿轮这都是元素;
- 连接关系是各要素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。问题的解决方案,常常就藏在这些“连接关系”里
- 本书中,作者认为的系统是由变量和连接关系组成,连接关系有4类,分别是因果链、增强回路、调整回路和滞后效应。任何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构成,都是由这些搭建而成。
- 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,我们需要理解存量和流量,流量改变存量,存量改变世界。女朋友提出分手不是因为当前你们碰到的这件事,而是她一直堆积她的不满直到不满的情绪溢出。暖男在平时会关注“存量”,及时把她的不满释放掉。
- 因果链:变量之间增加或减弱的连接关系,从A变量流转B变量就结束了,但它是锻炼洞察力的基本功。有增强的因果链(你强我就强),比如工作时间和疲劳度的关系;也有减弱的因果链(你强我就弱),比如疲劳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。
- 增强回路的:两条增加或减弱的因果链,首尾相连形成回路。“因”增强”果”,“果”又增强“因”为正向增强回路;“因”减弱“果”,“果”又减弱“因”为负向增强回路。“马太效应”“赢家通吃”“复利效率”“指数型增长”等其背后就是增强回路这块积木。而成就靠的就是建立正向的增强回路。
- 调整回路:“因”增强”果”,“果”又增强“因”或“因”减弱“果”,“果”又减弱“因”为增强回路,对应就会有“因”增强”果”,“果”减弱“因”或“因”减弱“果”,“果”又增强“因”,如此就是调整回路。让这个世界回归平衡,必然有调节回路。
- 滞后回路:那些回路存在有时间差,这就是滞后回路。如开车时预报前路畅通,但你开到点时发现堵车了,这就是滞后效应,他让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远离。 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要时刻想着这些连接关系,看看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一步,可以采取哪些措施,能改变哪些连接关系。